走進高校 |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新之所向
2020年07月30日 09:49
來源:鳳凰網寧波綜合
作者:周盼佳 鐘意(實習) 周子愉 應識峰 朱海升 俞燁 史峰瑋(實習)黃怡彥(實習)徐承棟(實習)

近日,高考成績放榜,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迎來了新一輪的招生工作。2020年是該校由獨立院校轉為公辦學校的轉制元年,也迎來新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德仁,這讓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更受矚目。本期特別節目《走進高?!?,鳳凰網浙江走進浙大寧波理工學院,采訪楊校長。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原名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建校于2001年,由寧波市人民政府與浙江大學合作創辦,寧波負責出資建設,浙江大學負責辦學。依托浙江大學優質的教育資源,該校發展迅速,在科研和育人上皆有出色的成績。2020年1月,經教育部批準,該校轉設為公辦普通本科學校,更名為浙大寧波理工學院。這契合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浙江高教強省戰略,有利于學校突破獨立學院辦學體制約束,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在更高層次上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以及高水平的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在校訓“明德弘毅,開物啟新”的引領下,楊校長指出,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將“對準目標,立足寧波,依托浙大,不忘建浙江人家門口好大學的初心,牢記為浙江建設‘重要窗口’服務的使命,朝著‘省內一流,全國百強’的奮斗目標邁進。”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站在新起點,需要科研人才奠定新的高度。為響應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鄭柵潔的“谷雨人才計劃”,楊校長成為改制后浙大寧波理工學院首任校長的同時,也作為第23位院士來到寧波。楊校長作為半導體材料學家,長期從事半導體硅材料研究,是我國材料科學的領軍人物之一。采訪中,楊校長指出新材料在寧波工業總產值中占比大概是百分之十二多,突出了新材料是寧波市重點發展的一個領域。楊校長的研究方向正好符合寧波市新材料的發展藍圖,因此他也希望為寧波的新材料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說:“第一,希望利用我在國內同行的一些學術影響力,為我們寧波引進一些優秀的年輕人才;第二,希望為增加寧波地區科技的影響力做一些努力。比如說今年十月,我們會把全國的一個半導體材料和器件領域的重要青年論壇放到寧波東錢湖來。”
開物啟新,建設區域創新高地
科研發展的創新
衡量一所大學的辦學水平,科研創新是至關重要的。短短十九年間,浙大寧波理工學院以其飛速的發展為我國高校應當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完善的教學體系和屬于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方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本。楊校長介紹,目前,學校具有一批優秀學者,包括中國科學院、工程院的3位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千人等國家級人才16人次,以及省千人/省151第一層次等省級以上人才39人次,擁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學校2019年獲得外源科研經費8890萬元,有超過90%的項目服務于企業,用于實際的生產技術研究。近五年,學校承擔了國家級項目80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169項、地市級科研項目281項,年均科研經費穩定在8000萬元左右。除了傳統強項化學工程與技術、機械工程、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數據工程等學科外,傳播學、經濟學、金融學等也是學校的金字招牌。
其中,在疫情中大放異彩的陳根浪教授團隊在寧波市各界的支持下,成功開發“甬行碼”并快速推廣,這讓寧波市民的安全出行更加便利,也讓寧波的疫情管控更加有力。
無獨有偶,在7月16日凌晨,寧波軌道交通四號線上跨杭深、蕭甬鐵路的轉體橋完成了我國首例小半徑曲線偏心轉體橋對接。為此提供科研和技術支持的便是來自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的王銀輝、王小軍教授團隊。據王銀輝教授介紹,該團隊主要進行橋梁的施工監控和轉體橋稱重試驗,確定和調整重心位置及轉動相關參數。
人才培養的創新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楊校長也對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的未來有自己的規劃,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培養原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重點培養應用型人才,學以致用,希望學生在畢業后能很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為企業和單位直接提供貢獻。今年雖受到疫情的影響,使得整個大環境的就業率普遍較低,許多中小企業用人需求降低,部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依舊超過90%,目前學校還在繼續與企業對接洽淡,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的工作;第二,對于想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學校鼓勵支持他們到國外去學習,到國內好的高校學習。楊校長介紹說:“我們的升學率,即去往海外升學或考國內研究生的比例是16%左右,在國內還是比較高的。”
在今年的招生中,該校繼續進行“新工科求是班”的招生,采取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參考浙大標準,課程將在該校和浙江大學(寧波校區)交叉融合進行,并且提供獎學金支持出國交流。這個班級畢業的學生會有兩本證書,一本是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的畢業證書,另一本則是由浙江大學寧波校區頒發的新工科求是班榮譽證書。另外,學校對一些優秀的學生(省外一本線以上40分,省內一本線以上20分)提供特別獎學金,支持他們出國進行交流。
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下,也不乏優秀案例。計算機與數據學院的ACM團隊多次斬獲國內外大獎。在2019年9月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秦皇島賽區)中,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的ACM團隊取得團隊排名第10、學校排名第9的優異成績,比肩國內頂尖的C9高校,奪得了學院在該項競賽中的首枚金牌。經過該團隊的努力,浙大寧波理工學院也是全國唯一一支以曾經的獨立學院身份進入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全球總決賽的團隊,是寧波第一支、浙江第四支進入全球總決賽的團隊。
明德弘毅,建設區域文化高地
在寧波“四知”精神的引領下,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秉持著浙大“求是”精神結合浙東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念,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精神內核。這種精神體現在學校的人文情懷上。傳媒與法學院劉建民老師帶領學生實踐采訪,推出了《行走的新聞》等系列書籍。14個年來成果豐碩,現已出版了18本書,成為該學院的特色成果。還有,外國語學院蔡亮老師多年來帶領團隊師生,突出多語言實踐特色,出版了系列叢書《用聲音敘述》。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師生一直在“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的道路上實踐著。
正如王陽明先生所說的,“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若著實做學問思辨的工夫,則學問思辨亦便是行矣。”當著實地去做,學問思辨皆是行。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師生用扎扎實實的行動證明了他們不僅僅把陽明精神掛在嘴邊、寫在口號里、貼在學校的墻上,更將“知行合一”寫進了生活中。
新之所向,未來可期。過去十幾年,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的師生共同創建了一個鮮活、極具生命力的學校。如今,隨著學校改制和楊德仁校長的到來,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翻開了嶄新的篇章。相信在楊德仁校長和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新之所向的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將為師生提供更好的平臺,為寧波的產業發展提供更強的動能,也將迎來新的發展,續寫新的高等教育奮進篇章。
[責任編輯:李賞月]
- 好文
- 欽佩
- 喜歡
- 淚奔
- 可愛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