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烈日炎炎的寧波,迎來了難得的大雨。就在這個8月,8位熱愛中國文化的法國人來到了它山堰旁的"寧波之根"鄞江古鎮參與部分古跡的修建工作。
在這支由8位法國志愿者、9位中國志愿者組成的"中國城市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鄞江營"里,Duval Elsa絕對是最有故事的一位。初見ELSA,她正手持刨刀站在準備刨光的木材邊,汗流浹背卻無比認真,濕透了的領口處,晃出一塊玉來。
這位主修歷史的28歲女博士,在去年剛剛嫁給了一個中國小伙,成為洋媳婦兒。她用流利的普通話向晨練的村民請教太極,跟中方志愿者學做南瓜餅、玩殺人游戲,對于寧波的一切,她既好奇又滿是歡喜。
雖然工作的地方只有一個擋雨棚,很是簡陋,但當中國的燕尾榫、箍頭榫、重檐金柱等傳統工藝一一現于眼前,中國傳統古建筑木結構搭建的"老底子"技巧便將這位法國姑娘徹底征服。從第一天的手足無措,到如今老師傅口中的得意入門弟子,Elsa對于木工的熱愛顯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ELSA對于中國文化的喜愛已經深入骨髓。我們問起ELSA最喜歡寧波的什么,她回答"The work(工作)"。中國木結構傳統建筑深深地吸引著她。
8月9日上午9點半,正好是里約奧運會直播中法男籃賽的時間,志愿者們特意多干了半個小時的活,把休息時間用來觀賽。"看完籃球賽,我們還要好好做朋友。"開賽前,Elsa的一句話逗樂了不少人。
一群人席地而坐,分享著各種零食,法語、中文、英文夾雜其間,聽不懂便指手畫腳一通,無論哪隊進球都是掌聲一片。
最終中國隊不敵法國隊,賽后,法國營長Stephane還和在場的每一位中國人一一擊掌,紳士且真誠。
吃完午飯,8位遠道而來的法國朋友決定用午休時間為大家準備一頓美美的法國晚餐。一上來就是4斤糖的甜蜜值,讓人吃驚不小。
"法國食物甜得就跟中國人喜歡喝熱水一樣讓人奇怪。但幾天沒吃還是很想念的。我丈夫是中國人,平時在家都是他下廚給我做我愛吃的中國菜。"聽說,第二天Elsa的丈夫就會來營地看她,這個中國洋媳婦的臉上滿溢著幸福。
這是法國"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聯盟"(REMPART)負責人Stephane,在法國是一位考古學教師,今年39歲,被當地人親切地稱呼為"法國營長"。他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2011年參加山西平遙的修復工作。如今6年過去了,工作營先后有150多位志愿者加入。他告訴我們,雖然參與了不少中國古跡修復,但做這么細致的木工卻是頭一遭。
交談間,大雨突至,Stephane忙不迭地沖到一旁,替站在高處清理積水的師傅扶穩梯子。
這個小男孩今年18歲,是團隊里年紀最小的,總是畏畏縮縮地跟在營長后頭,但干起木工來,卻認真得可愛。
這個人高馬大的小伙被中國志愿者親切地叫作"霍天(音譯)"跟姑娘說話總會臉紅。
這個法國姑娘今年23歲,也是團隊里最年輕的女博士。同團隊里所有人一樣,攻讀的也是考古相關專業。
據統計,每一天中國都有70多個鄉鎮正在消失;希望能有更多像ELSA一樣的志愿者能夠參與到中國城市遺產保護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