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墻黛瓦曲巷,小橋流水人家,吾心安處即故鄉。"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兩年前,浙江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形象描繪"詩畫江南"美好藍圖。如何在新型城鎮化大潮中"見人、見物、見生活"地保護好古村落,為現代人留下一方安放鄉愁的心靈閣樓?
浙江再次探索創新——省政府發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進一步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工作。
其實,寧波在古村落保護上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據悉,目前統計在冊的80多個傳統村落,大多建立了一村一檔,力爭走出一條漸進式的整治、保護模式。
所謂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早在5年前,寧波啟動了全市首次傳統村落調查,規劃、住建、農辦、文廣及財政等五部門聯合參與。【詳細】
"古村落是保存傳統文化的集體記憶,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保存現在的狀態。"走馬塘的陳大伯感嘆說,自從村子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民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榮譽,"我們都希望走馬塘的原貌能繼續保持下去,守住祖輩生活的痕跡...【詳細】
過去的20多年,寧波民間環保人士楊古城走過寧波200多個老村子。對于他來說,年復一年的走訪,看到古建筑一個個破落,心更加痛了。他認為,目前古村落消失的速度很快,如果不加以保護,那么很多人未來將無根可尋,這是十分遺憾的事情。【詳細】
但不得不正視的是,盡管我們努力規劃搶救,但力度依然不夠。"我們要走出一條漸進式的整治、保護模式,不單改善人居環境,還要展現歷史文化魅力,讓寧波特色、村鎮品質提升與保護緊密結合。"寧波市規劃局區域處工作人員表示。【詳細】
浙江,作為全國第一個在全省范圍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省份,浙江近4年來投入30多億元,先后啟動172個歷史文化村落重點村、868個歷史文化村落一般村的保護利用項目。3000余幢古建筑、212公里古道得以修復,32萬多平方米與古村落風貌沖突的違法建筑物被拆除。
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鄭衛表示,為了古村落保護"精一點"、"細一點",從規劃開始就不妨"慢一點"。如果只是隨意拼湊、或是用"萬金油"式的村落規劃"以不變應萬變",終將導致"千村一面"的后果。
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易認為,新農村發展帶來村落本身的城鎮化傾向,很容易把城鎮型的規劃布局與建筑形式當作發展"模板",盲目貪大求洋。【詳細】
浙江省社科聯副主席邵清認為,"古村落保護不僅僅是修復、保護古建筑,最根本的是要保護'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的鄉村生活,再造融通歷史和當下的活態鄉村生活。"
浙江省委副書記王輝忠表示,不能讓歷史文化村落只留下一個"空殼"。為了避免走入"貧窮落后留不住村民,商業開發容不下村民"的怪圈,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更應看見"人"這個因素。保護改造老街時,哪一家老店該怎么修復,哪一條小巷該怎么改造,都要找村里的老人征求意見。
浙江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多山、多水,因此孕育了浙江古村落的豐富類型,它是一種活態文物,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鮮活載體,維系著中華民族最濃郁的鄉愁。
有許多重要的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戲曲、手工技藝等大量散見于古村落,包含著一代代人兒時的回憶,童年的快樂,抑或是成長的艱辛。
今后,浙江將繼續對歷史文化村落進行基礎普查,在活態的環境里傳承歷史,在開發的過程中加強保護。